top of page
作家相片BedRock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读书笔记

已更新:4月8日

可以说,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还是看了不少关于巴菲特的书籍,特别是各类国内翻译的文章,报道,以及《巴菲特传》、《滚雪球》这类传记,而关于Essays因为貌似每年都有,也都有人翻译,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貌似内容都差不多,以致于常常觉得枯燥乏味,或者离我的投资判断太远。。。直到最近看了这本Essays的重新编撰整理籍,才大呼过瘾。

这个大概算(1),我基本上本着看到哪写到哪的原则,进度看心情了。另外,这也不是翻译或者书评,更多是节选一些我个人认为有帮助的要点给大家分享。

本文主要分四个篇章整理:1,公司治理;2,价值评估和投资;3,与投资者的关系。来看Berkshire和巴菲特如何看公司,处理公司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自身投资者关系。最后:4,几点思考。


1. 关于公司治理:

寻找能够像企业拥有者一样思考的管理层:

巴菲特所要寻找的管理经理是那些会像企业拥有者一样思考问题做决策的,将股东利益放在心上的(着重处理的是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这在美国以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核心问题,在中国很大程度演化为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冲突问题)。但即使最为优秀的管理层有时候也会与股东利益发生冲突(管理层有时候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如追求企业做大,追求个人名誉,而非股东回报,不在乎资本回报等)。如何处理这对矛盾,Essays提到了几点:

1,股东和管理层直率而真诚的交流:如Berkshire自身也是非常真诚的看待它和自己股东之间的交流,巴菲特的报告不用华丽的辞藻,只用最普通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且所有的股东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在同一时间得到同样的信息。巴菲特和Berkshire也避免做出任何预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坏的管理习惯,会导致管理层去调节财务报表。

2,相比与制定管理等级制度,巴菲特更相信让一流的人去做事:传统上管理学哲学更多是依靠等级架构(其实国家也是类似),依靠命令的传达机制来实现统治,但巴菲特却更相信让一流的人去做事的重要性,而核心在于让这个人和他的投资人(或者上级)形成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3,形成首席执行官以外的独立评估机构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CEO评价机制是丧失的,因为CEO就是最高级别的执行官了,而如果没有在CEO之外的独立评估机制则无法对首席执行官进行有效的评估。


Berkshire对旗下公司CEO的要求是希望按照以下标准来运行公司:

1, 他们是公司唯一的拥有者;

2, 这家公司是他们唯一拥有的资产;

3, 在未来50年内他们不能出售这一资产;

这使得Berkshire旗下的CEO能够按照长期的维度来经营公司,并且他们的决定与公司的投资者能够很好的契合。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时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要花很大精力满足各类短期投资者对于短期季度业绩的要求,而Berkshire希望避免这些为了短期业绩,而放弃长期收益所可能给管理层带来的压力。

期权方案用于激励管理层的方案常常被夸大了:

巴菲特指出大量的股权激励仅仅依靠留存利润就能实现,而不需要管理层优秀的资源资本分配(capital deployment)能力,激励条件过于宽松了。而很多股权激励一直分配后,往往是无条件的,和管理层个人绩效关系不大(或者过于简单),无异于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抢夺。

巴菲特指出用股权激励来让管理层产生一种资产共同拥有者的思维方式当然是有可能的也是有益的。但如果资源分配不当会使股东们面临的向下风险,却是期权拥有者不需要面临的。而且,相比股东方的现金成本,期权持有者几乎是无成本的。巴菲特怀疑是否股东们明白这一非对称风险在资源分配,投资决策上所面临的局面。

巴菲特指出管理层的个人表现应该作为薪酬的基础,如果期权方案得以实施则需要以管理层决策好坏作为评估标准,而非公司整体表现。而在Berkshire,管理层期权激励不是一种激励方案,因为他们认为管理层的现金奖金已经依据他们的表现给予了评估,他们也可以用现金购买股票。

关于回购和资本分配机制

对于被低估的股票的回购可以认为是价值增强的资本分配。注意并非是所有价格的股票回购都是,事实上对于高估股票的回购是损坏价值的。事实上有很多回购只是为了将当前价格打高而进行的,而这类回购都是价值损毁的。

而关于回购和分红这类的股东回报方案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管理层继续保持聚焦focus,因为不论是一家企业还是管理层往往只能在边界内产生丰厚的回报ROI,而差的股东分配机制,往往使得资源在出现瓶颈的公司中大量过剩,最终胡乱投资造成价值损毁。

关于股票拆分

股票拆分会产生3个结果:

1,产生更多的股数,增加交易成本;

2,更多的吸引短期的,市场为导向的投资者;

3,造成短期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偏离。

对现金流的看法

巴菲特指出对于现金流的计算一定要扣掉对生意本身所需要的资本开支的抵扣,因为这是为了保证长期生意存续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想到众多制造业公司长期以来有利润,而无现金流的局面,特别是扣掉资本开支之后。。。)

关于预期管理

巴菲特对于那些鼓吹盈利和成长前景的公司往往保持怀疑和谨慎。巴菲特和芒格自认为对于自己的企业明年会怎么样都是无从知道的,也不知道下个季度盈利会是怎么样。巴菲特认为那些常常能够准确预知未来盈利前景的公司值得怀疑,他们为了达到他们给出的数字甚至会有冲动去造假调节数字。

对于董事会的组成

巴菲特认为董事会应该尽量少,不要超过10人,应该大部分由外部董事组成,这些董事们应该为CEO制定考核标准,并且需要经常在CEO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评估。(看到这点,感觉中国公司基本上做不到,现阶段主要还是以一代创业者为主,大股东对董事会有非常强的控制力,外部董事基本都是摆设)

对董事会成员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商业头脑,对董事工作感兴趣,有企业拥有者的倾向。现实中大部分的董事选择标准更多是有光环的,或者能够多元化董事组成的标准,这些选择方式都是错误的。而如果董事挑选一旦错误,就很难更正这个错误,一个和善但无用的董事往往很难丢掉工作。(yes man好好先生似乎都是一个生存的好策略,但对于组织成长毫无益处)大部分董事会并不能起到投资者和管理层中介的角色(除非有明显的,力量强大的大股东存在),大量的董事会只不过是摆设,对于股东,投资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管理、监督管理层的作用。而大量的董事也并不具备足够的商业敏感度,他们对企业运营一无所知,对于很多愚蠢的投资和并购也没有起到足够的干涉作用。

真正拥有好的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公司对于平庸CEO的约束力会更强,可以避免一些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如今一些大的机构联合起来影响公司决策也起到一些作用。

相比起来,Berkshire的董事会基本上是个模板:(a)每个董事的家族都拥有至少400万美金的股票;(b)每份股票都不是通过期权或赠予形式获得的;(c)每个董事获得的董事费用、咨询等各种收入只占到他们个人收入的极小比例(董事们的利益在于以同样作为股东的收益而非为了获取咨询费收益为出发点)。

与审计的关系

审计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客户是公司CEO,而非董事会或股东,这将导致利益冲突。审计们将会寻求维护管理层的利益而非董事会或股东的利益。为了更好的处理审计的关系,董事会有必要更加好的处理审计作为独立机构的利益来源。

与被投资企业共事的关系

巴菲特信奉奥格威的理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找来比我们更矮的人,我们会变成侏儒公司,但如果我们每人都找来比我们更高的人,我们会变成巨人公司。”巴菲特认为哪怕和一个欺诈的、无能的、无趣的人共事你都会很难受。所以他们倾向于只和他们认可和喜欢的人共事。

Berkshire与被投资企业的合作关系是让最好的管理层更有效率的工作,他们不会做很多的指手画脚,相反他们会避免各种繁文缛节和无效率的活动,管理层对他们的工作有全权的控制力。Berkshire要求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者按照一些简单的标准来运行企业:(1)按照你拥有100%的标准来管理;(2)这是你唯一拥有的资产;(3)至少100年间不能卖出这个资产。Berkshire不希望管理者为了会计而考虑(因为事实不会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Berkshire只希望管理者去考虑哪些是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

至少很少的CEO能够不考虑短期的压力,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有不考虑短期盈利的股东群,而Berkshire真正考虑长期价值,很多Berkshire股东层会愿意长期持有,这给了CEO们做真正符合长期利益决策的机会。

巴菲特还重视整个Berkshire以及投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树立,他认为企业文化非常重要且会自传播,自上而下,Berkshire的价值观都如出一辙,管理别人钱如同自己的理念深入整个企业群。

自我捆绑式的合作关系

因为美国职业经理人为主的管理公司模式,导致很多股份过度分散的公司常常受到攻击,导致公司股东结构变化,管理层更迭,而不能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

对于此Berkshire对他们信任的管理层采用了一种外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方式:他们将投票权全部授予给管理层,同时也限制了Berkshire向可能的大宗购买者出售股票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即使放弃了可能的溢价出售股票的机会,如果能够让长期的、稳定的、一流的管理层能够专心于创造长期价值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

2. 关于价值评估和投资:

集中反而能够降低风险!

与现代金融理论不同,巴菲特认为投资应该更加集中,甚至指出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也曾提到人们应该将资金集中在2-3只最重要的投资上。

有很多人也许会担心如果集中会造成风险的提高,而巴菲特认为资金和决策的集中会提高投资者的思维强度,增加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并且提高如果能够放心的集中购买所必须的基本面标准,这些都反而会降低风险。

而巴菲特对于长期的坚持是和聚焦相辅相成的,他经常提到:“如果一个股票你不愿意拥有10年,就不要拥有10分钟。。。”。因为只有极高的选股标准,比如甚至你10年内都不能卖是否还愿意购买?,才能使得选股标准足够苛刻,选股足够聚焦。

而对于集中会不会错失很多机会的疑问?巴菲特的回答是他们不在乎错失多少机会,更重要的是把握手上能够看懂的机会,他们甚至也一点不在乎是否能够跑赢市场的问题。

而对于看上去能赚很多钱的轮动策略,芒格在另一本传记中提到:他不知道有多少真正靠轮动来赚钱,似乎华尔街非常流行此道,但他不认识有什么人真正靠此发财,而他认识的富人已经足够多了。

价格和价值

聪明的投资者的作者,巴菲特的老师,曾经提到”price is what you pay and value is what you get”。价格和价值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大部分却将其混淆其中。

实际上,这也是巴菲特一直以来所反对的现代金融理论所强调的有效市场理论所强调之处(价值已经通过各种投资者充分交易充分发现了,所以价格就是价值)。

与大多数CEO总希望自己的股票交易得高一些不同,巴菲特希望Berkshire交易在其内在价值附近,不要高也不要低。这个在内在价值附近的交易价格是为了将Berkshire更多的和长期的、商业本质为导向的投资人相连接,而不是与短期的、市场交易为导向的投资者相连接。

作为市场的长期的净买入方,Berkshire其实一直希望价格更低一些,而不是短期大幅上涨,收获更高的账面价值,而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投资者收获短期大幅收益后而离开他们。

专注于价值

巴菲特打了个比喻:我们赢得比赛依靠的是专注于赛场之上,而非紧盯着比分板。放弃关注股价,才能将专注度放在价值判断上面。

对风险的定义

巴菲特对很多传统金融学的理论都表示不认同,这实际上本质上是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倾向于将现实简单化和理论化)和巴菲特更多以人性和商业实质为出发点的理论冲突。

比如巴菲特不认同传统金融学理论用beta(波动率)来定义风险的做法(其实我很早前也对此充满疑问),他举了个例子,一个优质公司如果股价短期内大幅下跌,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其波动性大幅上升,因此风险就变高了。但是按照公司价值分析的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则其股价的下跌所带来的估值的降低投资其股票意味着风险是降低的。

巴菲特对于从价值投资角度定义的风险如下:

(1) 基于该生意长期经济特质评判的确定性;

(2) 对于管理层管理能力评判的确定性,包括对其发挥生意的潜质及合理分配现金资源的能力;

(3) 管理层将生意所得转移为股东回报的确定性;

(4) 购买这项生意的价格;

(5) 投资者的税负及通胀损失;

对能力圈的理解:专注简单的投资

巴菲特强调专注于简单的,易于理解的,一个聪明、有信息获取能力、勤奋的投资者能够相对准确进行判断的投资。

生意种类很多,有的很复杂,有的很简单。巴菲特和芒格很早就发现了即使他们用尽力气也是无法理解很多产业的,而有的时候这些产业本身就是变化莫测的,比如快速变化中的科技行业。对于这些行业巴菲特选择回避,而专注于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投资。

简单来说就是,Berkshire专注于寻找大的(当时管理资金规模已经很大了),易于理解的,由股东利益至上的优秀管理层管理的投资机会,并为之付出合理的价格。巴菲特和芒格也很早就明白不擅长于灵活的通过交易赚钱,而一直专注于寻找好的投资机会并长期持有。

对科技股的理解和投资

Berkshire对风险的定义更多是在于生意的确定性判断上。

巴菲特举了可口可乐和科技股投资的例子,相比起不确定的、可能的、好的投资,Berkshire的原则是选择确定的机会。

而Berkshire认为自己在科技股投资上不在于其能力圈,因此长期错过了科技股的投资机会(当然也避开很多雷,如1999年的科网泡沫的破灭)。

不过近期,以Tod和Ted为首的年轻一代,认为科技巨头在确定性、盈利模式和公司治理上已经大幅改善,竞争力不容质疑,已经符合了Berkshire的选股审美,因此已经逐渐开始购买传统意义上估值很高的科技股,如AMZN等。

对护城河和公司犯错的理解

Berkshire历来对护城河非常重视,但同时也认识到没有公司是完美的,公司完全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而护城河是防止不至于被很多小错就致命。(这是为什么对毛利率和定价能力这么重视)

巴菲特提到即使可口可乐也曾经出现过丧失聚焦的错误,甚至一度为了提供多元化产品卖虾味可乐,而丧失聚焦是巴菲特和芒格最为担忧的地方。

关于交易

巴菲特测算每年的交易损耗相当于20%的企业盈利。。。

愿意支付溢价购买的资产

Berkshire愿意购买的资产需要符合两点要求:1,拥有出色的经济回报的生意;2,由巴菲特和芒格喜欢的经理人所管理,并且在购买价格上几乎没有什么理由支付溢价,除了两个理由例外:

1,这个生意拥有特许经营权特征:意味着有充分的定价权,提价不会造成销量和份额的下滑。即使是平庸的管理层也能够经营这个特许经营权生意,并且获得很高的投入资本回报(ROI);

2,这个生意由特别优秀的管理层经营:他们能够发现生意的不足,并且运用人才来实现其潜力。

不过拥有这两点是极为少见的,并不足以支撑每年发生的众多并购案例。巴菲特指出众多的高溢价收购因为管理层有三大动机:对于收购本身的亢奋,更大规模的吸引力,对并购整合能力的过度乐观。

为什么要极力回避价值陷阱

巴菲特早期图便宜买的Berkshire纺织厂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全球性竞争(如中国),美国的纺织业竞争力的长期衰退是必然的,但他们的投资决策始终在要不不增加投资à立马丧失美国国内竞争力 VS 增加投资à增加美国国内竞争à但最终还是会在国际竞争当中落败的尴尬局面当中。

巴菲特说有时候你买入一个极低估值的公司,可能市场会有反弹给你不错的机会,就像捡烟蒂吸一样,他们很便宜。但最终你会发现,除非你是个资产的清算者,否则烂公司始终会一个问题消失又有另一个问题冒出来的,并且你最开始因为买入价低所获得的优势也会因为这个烂生意持续的低得可怜的ROI而丧失掉。

巴菲特后来总结说,如果你投资的是一个烂生意,即使有最好的管理者,即使买得再便宜,也无济于事。也形成了后来好生意+好的管理者+合适的价格的投资模式。

控股型投资与参股型投资的差异(间接谈纠错机制)

不论是对控股型投资还是参股型投资,Berkshire都极力寻找由好的管理者管理的好生意。但如果他们在其中犯了错误,控股型投资的公司给了实施控制力的机会,比如更换管理层。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如同离婚一样,可能是非常痛苦、耗时和结果不确定的。

控股型投资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两点:1,我们拥有资本分配的权利(事实上,大部分的CEO都是由下提拔而来,之前更多都是具体事务,或者部门主管角色,缺乏宏观资源分配决策能力);2,相比上市交易证券拥有税务上的好处。

而投资可交易型(大多都是参股的)证券的好处有时候会抵消掉他的不足就是:市场经常会给我们一些错杀的机会,有时候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低估的机会。

价值投资 VS 成长股投资?

华尔街流行将投资种类分为价值投资和成长股投资,巴菲特从来不这么看,他认为成长从来都是评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菲特认为所谓“价值投资”这个称谓本身就是多余的,投资如果不是寻找低估资产升值机会那么是什么?而希望股价上做交易的行为,巴菲特认为更多的叫投机而非投资。

不过成长本身正面或负面的,成长完全可能是损毁价值的,比如需要持续投入资金,但没有办法建立壁垒,形成长期盈利基础的成长公司完全是对股东价值的灾难。成长对投资者是有益的,仅仅在于增量回报是有吸引的,在那些低回报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生意成长反而是损害投资者价值的。(巴菲特在当年的信中专门提到了航空业,不过后来他也投资了航空业,相信对当年的观点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价值评估的两大关键点

巴菲特指出尽管计算和评估股票价值并不复杂,但分析师依然常常错得离谱。。。

在Berkshire,面对价值评估主要采用两个途径来避免出现明显的错误:

1, Berkshire尝试仅仅对熟悉的生意领域进行评估。这意味着这些生意必须从根本上就简单和稳定。如果一个生意是复杂和面临不断变化的时候,他们就不能算清楚未来的现金流。大部分人在投资中的困惑不是有多少他懂,而是他能多准确的评估哪些他不懂(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J)。

2, 另一点同样重要的是Berkshire一直坚持安全边际的原则,他们不会因为内在价值稍微高于当前价格就去购买,Berkshire坚信Graham投资时安全边际的原则。

二级市场投资与新股投资

二级市场投资基本都会比投资新股更好,因为二级市场是由大众定价的,常常会出现离谱的定价,给投资者很好的买入机会,而新股发行定价是由控股股东和公司控制和定价,他们基本仅会在认为自己满意的价格进行发行,如果认为价格不满意则会放弃发行,这些发行主体不愿意折价发行,因此基本上二级市场投资是比新股发行市场投资更好的投资种类。Berkshire基本不对新股发行进行投资。

(当然,有很多例外,比如很多发行因为各种原因流血上市等,或者如中国政策原因导致发行价过低的局面也是常有的,巴菲特这里更多的是对普遍现象进行评价。)

巴菲特谈媒体业投资

相比起来出版业是好得多的投资:出版业特别是报业是最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生意—没有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业(即使很烂的管理层和很差的产品)不是很轻松的获得高额利润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整个20世纪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报业,而大部分的家庭并不希望订阅两份报纸,而广告主倾向于向有最大流通的报纸购买广告,因此很容易在大部分的城市出现头部报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不过,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慢慢改变这一切。即使如Buffalo News也有互联网站点,但由于互联网有太多可能的选择,用户的转移成本相比线下报纸的时代下降太多,这将导致Buffalo News所能够获取的经济利益与线下垄断时代相差太多。

(可见,巴菲特虽然没有投什么互联网企业,但也对大量生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巴菲特谈投资IBM

相比起来讨论IBM的业务细节,巴菲特更多的讨论是IBM的公司治理(可见巴菲特最为看重的还是这个),他提到IBM合理的利用债务,合理的进行并购(大部分使用现金,意味着股份不会被摊薄),大量的回购股票(提到IBM将在未来回购500亿美金股票,占流通股份相当大比例)。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巴菲特还是脱离了其能力圈,他对科技产业的理解能力还是不足,总的来说对科技产业的投资其竞争力研究还是应该放在公司治理之上的,而巴菲特当时的投资决策至少从他后来Essays提到的更多还是考虑公司治理为主。

3. 与投资者的关系:

对于Berkshire投资主体架构的思考

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尽管你可以把Berkshire看作是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基金公司相差不大,但他的组织形态是以公司形态为主体的,而非基金(没有管理费,更没有业绩报酬)。巴菲特希望将这个组织形态尽可能的形成合伙制的机制,让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统一,而公司的形态是让这个价值增值的主体能够向投资者进行传达。

基金公司的形态(特别是对冲基金)一直是巴菲特所诟病的,基金的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并非完全相对称,特别是对冲基金的业绩报酬仅仅从盈利中提成而不承担损失风险的做法,导致风险收益并非对称,使得对冲基金的动作往往变形,大量存在激进的,以剥削投资者为盈利主体的投资方式。而公募基金不作为,人浮于事,只为了赚取管理费,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不匹配的表现。而Berkshire的形态,当然不能够保证一定投资成功,但其在出发点上就很不一样,管理层不可能从投资者身上获得利益(没有管理费和业绩报酬),而巴菲特和芒格为主的管理层自身就是很大的投资者,也确保了利益相关和对等,不会出现亏钱都是亏你的局面。

(想到这点,尽管我们的成长精英从产品形态上也是基金层面,甚至也有业绩报酬的机制,但我们自己作为投资者贡献了其超过15%的资金构成,来确保和我们的投资者更大程度的形成稳定的利益相关关系。)

Berkshire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每股收益的复合增长,这里巴菲特特别强调是每股收益,而不是总收益(回购可以减少总股数)。Berkshire并没有追求规模增长的目标,而是获得资本回报上的更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Berkshire对于提高ROI,提高投资者回报上是非常专注的。

对Berkshire投资人的承诺:利益共同体

Berkshire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进行投资,而Berkshire自身的投资人也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做同样细致的研究,但他们可以通过投资Berkshire来共同投资,因为很多投资人认为:

1,巴菲特和芒格将其主要资产投入Berkshire;

2,利益和损失完全成比例共担;

3, 至今以来Berkshire的投资成绩令人满意。

这种基于信仰的投资方法并没有什么错(很多时候往往是比纯粹财务数据研究更靠谱的)。而如果有些投资者希望更加细致的研究,Berkshire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他们分析。而在Berkshire自身的投资选择上,Berkshire采用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来做决策。

对于投资者关系的思考

费雪提到就如同餐厅不可能讨好任何类型投资者一样,企业对于股东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标准。Berkshire定位和长期投资者更加契合,就不可能同时讨好短期和基于市场投资者的需求。(想到AMZN最初对投资者的维护也是相当看重契合度的,而非一味讨好大型基金,Bezos对于和AMZN长期属性匹配的观察指标是股东的换手率,他更多的寻求和换手率越低越稳定的投资者建立长期关系)

巴菲特还对广泛存在的“选择性披露”非常反感,并且赞赏SEC主席Arthur Levitt所为公平性披露作出的努力。(想想这点,在中国上市公司,甚至美股上市的中概当中,选择性披露、歧视性披露简直不要太多。。。)巴菲特认为这些做法反而会吸引来具有投机想法的投资者(而非基于长期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这些被大量公司,华尔街所欢迎的做法事实上是一种腐败行为,是大投资者对小投资者的侵害和掠夺,而且实际上所招来的并非真正对公司有利的长期投资者。

对于Berkshire杠杆使用的介绍

Berkshire对债务的看法是相当谨慎的(用巴菲特的话说不希望用美好的梦香来交换债务所带来的压力),如果一定要借债他们会使用长期的固定利率的形式(避免短期和浮动利率所带来的扰动和压力)。

Berkshire巧妙的利用两种类型的低成本,低风险的杠杆手段:递延税收和浮存金。来自于保险的浮存金是几乎免费的,而递延税收是无息的。

4. 几点思考:

上面内容看上去很多,但抛开复杂的表面,其内核其实用几个道理来概括:“聚焦!”,“待人如待己!”

1. 聚焦: 巴菲特对聚焦的无处不在,从个人生活管理(著名的25:5目标法),包括Berkshire在偏僻的奥马哈,个人生活极其简单,对人的选择极度高标准,对投资标的谨慎且严要求,都使其能够只在最重要的事上专注。

2. 待人如待己:巴菲特的一些重要指标,如管理层要像企业拥有者一样思考问题,管理架构不需要复杂,重要的是让优秀的人站在管理者角度来处理问题,以及对待投资者如同对待自己资金来尽职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巴菲特相信优秀的人才+真诚的态度能够创造伟大的成就。

尽管从基金架构上我们管理的产品(如成长精英)看上去是一个普通架构,既有管理费又有业绩报酬,事实上世上绝大部分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太可能有Berkshire这一天才的管理模式。但在某些方面我们尽量做到:1,聚焦(尽管比巴菲特还是范围更广,但我们只按照很高的公司特质来选择公司);2,待人如待己,我们在产品中投入至少15%的资金,并且是我们自有可支配资金的绝大部分,我们保证我们收益和损失与投资人共担。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我们能够取得多么好的收益(没有几个人能够和Berkshire和巴菲特相比),但我们相信我们如果足够专注且尽职,我们至少能够问心无愧,这就足矣。

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