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理
谭 聪
投资经理、合伙人
CFA, FRM 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专业。拥有超过10年国内知名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研究和投资经历,并乐于分享,其投资思路和经历长期分享在其投资公众号(BEDROCK)上,可随时查阅分享。
工作经历:
2007年至2008年,任英飞凌公司战略分析师。
2008年至2014年,在摩根士丹利(中国)担任首席分析师,负责TMT团队的研究工作。
2014至2015年,在汇添富基金(中国最大的共同基金之一)担任高级分析师,负责TMT行业研究,自2014年中旬起抓住了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配置机会。
2016年至2021年,在弘尚资产(红杉中国旗下平台)任职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近20亿元,年化复合收益率33%,专注于美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市场的科技和消费投资机会。
团队视角
多年的合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谭聪并非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总是以第一性原理进行独立思考,一旦发现问题,便会积极寻求改变。我们的创业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谭聪意识到国内传统的机构投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股票市场相较于成熟市场尚不够完备,许多能够在股票上获利的方法被广泛采用,这些方法本质上是利用了市场中的不成熟因素,反而加剧了市场的价值扭曲。
其次,行业普遍存在代理人风险,尤其在公募基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直到最近才开始被公众普遍认识到),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收益来自管理费,管理费多少主要和资产管理规模相关,而基金业绩好坏和管理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基金管理人往往注重管理规模而非投资收益,这导致投资人与管理人的利益不一致。
第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在主观投资领域依然面临明显的规模边界问题。大多数公司要么采用多研究员多投资经理的模式,导致公司越大,沟通中损耗和噪音越多;要么高度依赖少数关键人决策,而关键人有明显的决策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谭聪通过创立一家,建立一套新的组织模式,致力于解决传统投资模式内耗大的问题,践行价值投资重回金融市场价值发现的本源,而且在大多数机构都满足于投资国内的情况下,把目光看向全球。同时,他通过激励机制与团队和投资人高度一致,避免了公司赚钱而投资人亏钱的情况。谭聪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希望可以最终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些想法逐渐成型,以及3年多前落地时,整个行业的氛围都非常浮躁,充斥各种短期诱惑,谭聪这些做法看上去非常不主流,但谭聪都坚信这些改变是有价值的,长期来看也是对各方有利并且有效的,值得实践。
谭聪的第二个特点是,他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不会轻言放弃,并且他内心极其强大。我们创业初期的巨大挑战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创业的时点正好处于一个持续30年的旧范式的结束,过去30年持续有效的投资和定价方式开始失效了,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包括人口拐点问题、政府债务和地方财政问题,以及政府以何种方式影响市场的问题等等。在我们还没能充分认识到这点之前,我们的投资产品在还没能为投资人赚钱之前,就先在2021-2022两年时间里出现了大幅回撤。特别地,在出现亏损的第一年,相比于我们的惨淡,投资A股为主的同行们不少通过投资新能源产业赚的盆满钵满。对于新创公司,这简直就是致命开局。通常情况下,公司面临的将是种子客户的流失和几乎不可能获得新客户;团队的怀疑和关键人员流失;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原来的投资理念和方法的怀疑,甚至自己丧失信心,匆忙调整投资组合适应市场偏好,投资业绩更糟,循环往复……
但是我们最终艰难度过了低谷期,整个过程核心客户都选择和我们站在一起,核心团队也保持了稳定,投资框架更加完善,团队的协作都得到了提升,经历了这次磨难,整个团队的认同感和对未来都更有信心。整个过程谭聪是带领Bedrock扭转局势的核心力量。首先是他自己依然坚信底层的理念和方法没有问题,只是需要优化。同时也带领团队一起反思,原来的投资框架有什么问题,一起去完善方法。每次在遇到和预期不一致的投资结果时,谭聪都会反复强调,遇到问题时不能简单去调整结果,因为即使碰巧这次的改变对了,你依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而且不知道下次该怎么调整。我们应该优化方法,以后靠应用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各种问题。面对客户,也是足够坦诚透明和积极沟通,告诉客户问题出在哪儿,如何去调整,并让客户看到我们的努力和进步。面对团队,也得益于一开始就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保持透明,有吸引力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因为着眼长期发展,一开始没有铺很大的摊子,即使在业绩低迷期,公司正常运营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特别的,21-22年这最艰难的两年,有1年正好是我们base在上海,被严格封控了几个月的时期,这个期间谭聪除了带领应对工作上的挑战,还组织大家一起云锻炼,自学400道菜,自制蛋糕为过生日的小伙伴送去生日祝福。
最后谭聪做事非常有系统性。谭聪自研了一套投资框架和研究语言,让我们团队在研究公司和行业时能够共用一套“语言”,包括相同的投资框架、跟踪系统、格式等,让投资过程变得透明、有效,研究成果能够留存形成数据库并易于迭代维护。即使成员之间分工出现变化或者人员调整,历史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沉淀下来,新的工作也很容易和已有工作衔接上。而且因为所有工作都建立在一个系统中,用一套语言,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和清晰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况,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很容易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我们公司所有的投研成员都是从新人培养,但有了这套清晰的框架、流程、语言和数据库,新人往往在几个月内就能融入团队,达到行业内有多年经验的分析师都达不到的专业水平。
Tracy(COO, 合伙人)
2024/8/23